公司新闻|NEWS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动态 » 公司新闻

民俗版意昂体育app画里的姑苏日常审美

发布:小编 浏览:

  近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引起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关注。这个积聚了全球最多人口的传统节日,就是中国人的农历新年,过年自然离不开衍生品年画。从年画的门类看,其分类则会随着日常民俗的变化而更加细化。因此年画不只是过年时才张贴的民俗画种,而是对民俗版画的一种笼统的称呼。因此我们更愿意统一来定义为“民俗版画”。

  这些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苏,民俗版画也渐渐从日常的“消耗品”变身为收藏品。就连不少国际奢侈品牌的设计也开始使用其中的元素,如吉祥图案、十二生肖、传统风物等。其实这类民俗版画无论是是用于家庭装饰还是食品、日用品包装,其设计都颇有讲究,制作也很用心。只是因为是消耗品,这类画作流传下来甚少,此文仅从目前发现的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桃花坞木版年画中的民俗版画做一梳理,回望下已经失去或是有望回归的日常之美。

  提起民俗版画,很多人会想到年画、门神、财神、钟馗、关公等过春节时期才用到的吉祥类作品,用途很是广泛。以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为例,装饰装潢类彩画产品古来有之。江南一带,就算是收入一般的寻常人家,没钱装饰墙壁或粉刷墙面,就买这种版画彩纸糊上,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壁纸。

  《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桃花坞年画房志达》中有关此节的口述内容:“纸是一整开的,很大,可以拼接起来贴。基本上都刷桃红色,上面印的花的图案很多,各种各样,梅花、桃花、菊花、牡丹花等都有的。在当时,一般人家办喜事布置新房都是用这个彩纸,旧了就再换新的。这种版画刻印都不算是精细的工艺,因此售价也很便宜,而且销量很大,不少纸店都热衷作为代销点。后来随着年画艺术的没落,这类产品也渐渐消失了。”

  而在海外,这类极具有室内装饰性的作品却得以继续保存着。台湾美术史研究人士、高雄大学创意设计及建筑系客座教授徐文琴就曾在英国、德国、奥地利、荷兰等地贵族城堡内见到了大量的苏州版画(详见《欧洲皇宫、城堡、庄园所见18世纪苏州版画及其意义探讨》 2016年《历史文物月刊》),其中有熟悉的《姑苏万年桥》《麻姑献寿》《渔妇图》《历书瓶花图》以及不少传统题材戏画等,也有看似是私人订制的具有中国民俗风格的版画,有纯粹刻印,也有半印半绘,尺幅较大,设色清雅,构图新颖,制作精美,有的还被布置成为了“中国卧室”,蔚为壮观。从年代看,以18世纪、19世纪为多。由此可见,在中国曾是寻常百姓使用的民俗“壁饰”门类,远销到欧美,则飞入了王公贵族家,并被保留至今,成为中国民间审美的一种见证。当然这其中有个前提,即这类作品必须是精工细作的艺术品。

  而在苏州早期的民俗画中,也有一些手绘作品。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前,苏州的年画铺基本集中在阊门外山塘街到虎丘一带。那时则有手绘年画制售,真正有钱人会买最好的手绘年画来挂,画的都是大线条,大写意,有带花纹的,颜色淡雅好看,还可以按照顾客个性喜好,从而要求画铺加入一些吉祥图案和配色。

  德国利希滕瓦尔德城堡(Schloss Lichtenwalde)中国厅苏州版画壁纸

  除了墙壁装饰外,还有顶棚画,即贴于房子顶棚上的年画。一般都是印有连续重复的祥瑞图案,如“万”字纹、“福”字纹或是青铜器簋纹等,尺寸大都为对开,主要是起到装饰作用。还有全景床帏,横披的,尺幅较大,有三个整张大小。还有桌围,又称桌帷、桌裙等,“本是用布制作的围桌装饰物,讲究的有用绸缎或刺绣,喜庆之日围在供桌前,营造厅堂气氛。由于经济条件限制或者布置临时性陈设,往往采用彩印纸质桌围。纸质桌围的尺寸,适合供桌大小,作正方形画面,外框稍宽,以便黏贴,内容均为吉庆题材(《桃花坞木版年画》作者 王稼句)。”

  另外还有窗画、窗旁画、窗顶画等,多印有花卉、博古式样和戏曲人物,类似于剪纸的窗花。更为少见的是一种称为“月光”的画作,又称“圆光”,“借用明清版画插图术语,形如满月,画于其中。月光都贴于窗户两旁壁间,由对称双幅组成。有的每幅又分上下两部分,上为额字,下作圆形(《桃花坞木版年画》作者 王稼句)。”根据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老辈传承人王祖德先生的研究观点,“月光”图一般是贴于老式的架子床的床头,作为闺房装饰,目前发现的有一幅《月光美人图》(又称《桐下美人图》)即是此类作品。这幅作品目前存于日本海杜美术馆,画面中可见,高大梧桐树下,有美人倚靠红栏凝思,表情温婉宁静,手持纨扇和手绢,引人遐想。画面整体如圆月,其中装饰有细竹、瘦石,清雅、祥和,颇具有古典意蕴,非常适合于内室装饰。由此想到苏州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所述室内“悬画月令”,每月各有对应,如七月即织女、楼阁、芭蕉、仕女,八月则是古桂、天香书屋等,当时的画谱也会及时根据民间需求而跟上这类艺术产品。

  这类传统室内装饰画种到了解放后即“”期间基本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当时时兴的“经济行动”题材,如大炼钢铁、人民公社,很多人家里张贴的也都是这类新式年画作为装饰。到了1966年,很多旧版子因为涉及“封建迷信”更是不能保存,更不要说公开张贴了。直到改革开放后,又开始出现了一批新式年画,这一时期苏州就陆续出现了王祖德的《哪吒闹海》、张晓飞的《刺绣姑娘》和《比绣艺》、劳思的《荡胡船》、段文海的《水乡军民抗洪图》等,其中张晓飞的《水乡四季图》在内容、形式和技法上都有所创新,画作中包含了江南少女、吴地习俗、苏州园林等,画面特别有江南水乡的风俗人情和神韵,地域感也比较强,因此很受苏州人的喜爱。这类题材可谓是传统题材的新式回归,很多家庭热衷以这类版画装饰家庭居室,由此让人想起在清中期就流行的一种版画门类,即风景装饰类,如《西湖景》《苏州阊门图》《江苏名园狮子林图》《姑苏虎丘胜景图》等,主要是满足很多外地人无法亲到现场旅游的需要,在室内装饰,作为“神游”。

  民俗版画的用途极为广泛,例如包装行业。这一点对于老一辈从业人员颇有心得。

  非遗传承人房志达先生从14岁开始进入这个行业,从1949年开始进入桃花坞老字号“王荣兴”拜师学艺,主要从事的是印工,他记得最初的作品就是印制爆竹纸,“学徒半年后,师傅让我开始印爆仗纸。桃花坞年画的品种很多,有很多民用的,爆仗纸就是其中之一。因为这个做起来没什么要求,只要把颜色做上去,看起来花花绿绿就行。(《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房志达》)”在口述史中,房志达还透露了木刻板材的差异,那时印爆仗纸的版也是用好木头刻的,不像现在偷工减料,用三合板代替。爆仗纸是长方形的,比八开的略小,一般印龙、凤什么的,销量很大。

  现存的爆仗用纸中可见,有《双龙戏珠》《凤穿牡丹》《寿字纹》等,画面中含有龙、凤、牡丹、佛手、石榴、水仙、树叶、双钱等寓意吉祥的图案,色彩明快,以红黄绿为主,多是重复性纹饰,这种画作又称为“杭巾”,有的刻印精准,不亚于今天的先进印刷机,而且又具有匠人的手作之美,从而成为收藏品。这类“杭巾”还常常与绣稿相通,互为可用,成为版画拓宽实用的一个门类。

  像这类实用并具有装饰作用的门类还有包装纸,如八月十五中秋节的祭月品,苏州称“斋月宫”。除了要准备石榴意昂体育app、柿子、月饼、糕点等食物外,还要烧斗香祭月。用于月饼的包装,通常有《嫦娥奔月》《九美团圆》《吴王采莲》《唐王游月宫》和寻常题材的戏画,其中除了传统的吉祥八宝图案,其人物造型,画面缀饰,色彩分布等也都具有一定的审美特征,既有民间的通俗性,也有着美术衍传的时代性。就算是放在今天看,也并不过时。

  以现存的《游月宫·嫦娥奔月》为例看,图中唐明皇游览月宫画面形象而富有传奇,六个仕女皆为乐手,或笛子或箫,或吟唱,或怀抱玉兔,祥云朵朵,月中之月,颇有梦幻之境。周围荷花缀饰,嫦娥奔月点明了主题。最外围则是蝙蝠、乐器、宝剑、蒲扇、葫芦等传统吉祥图案缀饰,画面更具浓郁的节俗气息。

  而早已经失传的祭月活动中使用的月光纸和月宫牌楼更是鲜见了。根据《吴郡岁华纪丽》记载:“吴俗中秋,人家各设炉香灯烛,供养太阴。纸肆市月光纸,绘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极工致,金碧璀璨,为缦亭彩幄、广寒清虚之府,谓之月宫纸。又以纸绢为神,具冠带、列素娥于饼上,谓之月宫人。……以纸绢线香意昂体育app,作宝塔形。饤盘杂陈,瓶花樽酒,供献庭中。儿女膜拜月下,拜毕,焚月光纸,撤所供,散家人必遍,嬉戏灯前,谓之斋月宫。”祭月的花纸和烧斗香彩旗都是年画铺里刻印的版画作品,题材有《月宫》《八仙》《和合二仙》等。

  在旧时,斗香在纸扎店都有卖的,四方形,上大下小,而“月光纸”上画的多为月神和月宫的符像。从现存的月宫牌楼画样看,其中含有蟠龙、彩凤、莲花、宝瓶、双狮、双鱼、双兔、双钱、双插花牡丹、两轮明月高悬等构图,看似繁复,入目却是清晰,且设色丰富而不蛮艳,最上方的“月宫”二字点明此画用途。“此夜齐闻香馥郁,今宵共庆月团圆”对联,与图中江南古建筑的造型、祥云纹、花卉雕刻等相得益彰,营造出浓郁的花好月圆节日气氛。此类作品虽是具有装饰性的节俗式样,但也含着古典美的传统意蕴。

  另一幅《月宫彩旗》 图中可见吉祥花卉、圆月字纹、钱币、如意等传统年俗元素,色彩朴素,且设计成一扇扇如同门帘的造型,又有彩穗缀饰,具有较强的民俗装饰性,通俗而不失其典雅,如今也成为人们的收藏之物了。

  另外在包装类中还有一种斗方,这种斗方使用方式有点复杂,在房志达的口述史中有这样的介绍:“斗方一般贴在升斗、蛋面和灯面上。还有包茶果用的单子,也是木版印刷出来的,南货店用的比较多。这种店卖枣子、花生、柿饼和一些干果之类的东西,用一个小篮子盛,最上面摆上年画,一般戏文的多。就像现在的宣传品一样,有一种装饰的作用,花花绿绿很好看的。(《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房志达》)”从现存这类画作看,上面多印着瓜、果、花卉、传统纹样、戏曲传奇和“进呈名点”的典故外,并有各种设计独特的美术字体。

  还有一种贴在鸡蛋上的画叫“蛋面”,一般是二寸半大小,与此相对应的是灯画,这也是桃花坞版画的一个大类,是用在走马灯上的,房志达说,“灯画”属于精细活,四开大小,有五寸左右,横幅,一般是八幅或十二幅,以传统精怪和戏画为主,颇具有故事性和趣味性,价格不低。以现存的《十二戏文灯画》为例,可见《捉放曹》《小上坟》《卖胭脂》《送银灯》《胭脂虎》《牧羊圈》等戏曲和传奇名段,并有以数字命名的戏曲名段,如《二龙山》《三娘教子》《八腊庙》《九更天》等,一共十二幅作品,各有特色,是节日彩灯的用画,色彩鲜亮,人物形象,并缀饰中国古建筑纹路,在走马灯的转动下,可以欣赏不同的戏曲和选段,既是民俗文化的展现,也是节日喜庆的增色。

  在晚清和民国时期,还有一种独特的民俗版画,被称为“龙门版”,龙门版主要是各种香斗、花纸和各种儿童玩的三角旗,产地在上海小校场,但属于桃花坞年画的流派,意昂体育平台多是在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期间使用。这种三角旗的图案主要有龙、凤、花卉,颜色鲜艳,红黄绿黑都有,在上海可谓是与新出现的新型印刷品抗衡,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还有制作,可惜这类作品无法再见。

  这类最后的传统作品令人想起了更为古老的重阳节花糕旗,《吴郡岁华纪丽》记载:“吴俗九日制米粉五色糕,名重阳糕,一名骆驼蹄,亦名菊花糕。以糖面杂和为之,面种枣栗星星然,曰花糕。糕肆标纸彩旗,曰花糕旗。”这种花糕旗现存有两对,直角三角形,尺寸不小,呈对称结构。

  一为《关公 张飞》(31x51cm ),图中设计有大众熟悉的历史人物,如此图中的张飞、关公,各骑马执兵器,山石肃穆,人物精神,整体造型精致,绘刻精美,设色静雅。画面缀有彩色纹饰和具有立体效果的花边,看上去像是两面旗子,因此也称为“斗旗”。

  一为《八仙》 (30.5x51cm) 图中设计有八仙图案,八仙人物脚踩祥云分成两拨各在三角图案中,人物并衬有彩色底纹,设计用心,作为重阳节使用,缀饰八仙图案更是合适。虽是节俗消耗品,却也是独具匠心的设计之作。

  由此更可延伸到另外一种更为少见的画作“蚕猫纸”,与江南民俗桑蚕业有着紧密的联系,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植桑、养蚕的国家,丝织业发达。但是鼠害却是对蚕业致命的威胁,由此就诞生出了《逼鼠蚕猫》《黄猫啣鼠》《猫蝶富贵》《蚕花茂盛》等版画作品,根据房志达先生的口述史记载,苏州王荣兴年画铺的这类民俗画主要是在农历三、四月即蚕月时卖给江浙一带的蚕农,销量很大。早年的蚕房有着很多的禁忌意昂体育app,如异味、烟熏、孕妇、生人、噪音等,如果此时在门上贴上这类年画,外人看到后就不会擅自进入了。这类年画除了贴在蚕室门上,还可以贴在蚕室墙壁上,以及很小的蚕扁上,可谓美观又实用。

  从《逼鼠蚕猫》《黄猫啣鼠》这对版画中可见,无论是猫的夸张造型,还是整体用色的大胆,还有底色马赛克的融合运用,以及花卉的插曲和边框的细腻装饰,都使得这两幅民俗用画极具有家居装饰性,看上去艳而不俗,甚至有些借鉴西洋画的特质,足见设计者的用心。又以《猫蝶富贵》为例,画面中两只猫表情各异,一只与花蝶嬉戏,一只猫正在寻找老鼠。在传统文化中,“猫蝶”音谐“耄耋”,取福寿吉祥之意。画面中又有盛开的牡丹花,此花为富贵之花,组合起来即“猫蝶富贵”,整个画面妍丽和谐,花卉、动物造型灵动,富有创新,设色、布局皆为合理,看上去既有吉祥寓意,又不失传统绘画的特点。

  而另一种《蚕花茂盛》则有好几个版本,有的是古代的神灵“马明王”,旁有侍女而立后,共同护佑蚕宝宝的健康成长。还有的是一批古典仕女在蚕桑业的画面中各有忙碌,整个蚕业蒸蒸日上,画面热闹而有序,达到一种忙而不乱的效果。此类画作既是一种地方习俗的普及和传承,也是一种民间审美的特殊呈现。

  除了上述各类桃花坞版画门类外,还有“九九消寒图”“门笺”“纸马”“和合二仙”等门类值得关注,以常规产品《九九消寒图》为例,苏式版画中含有梅花、山水、美术字体等元素,各有分布,刻印静雅,其中元素不逊色于国画传统笔法意蕴。而作为祭祀品的“纸马”以及作为男女方订婚聘礼随同的“和合二仙图”也是各有造型和设色变化,在寓意吉祥的同时令人耳目一新。

  中国年画品种之多,而在诸多流派中,“南桃(苏州桃花坞)北柳(天津杨柳青)”几乎是公认的行业龙头说法。作为一个地域性的艺术门类,当时其产品远销安徽、浙江、上海等地,并为东亚、欧美等国家收藏,时至今天又成为收藏界的新宠,应该说这与其一直保持着高品质的艺术特质有很大关系。

  撇开苏州曾在明清时期的繁华和对工艺的苛刻要求不谈,地方史志专家王稼句在著作中从建筑方面阐述了苏州年画为何精雅的原因所在,“由于苏州民居建筑的门窗较多,或落地场窗,半窗开设较低,室内光线充足,因此就影响到年画的色调,不必借用浓艳的色彩来辅助采光,也影响到绘刻的细腻,足够的亮照,可以细细观赏画面。苏州年画绘画的精细、色调的淡雅,固然有多种原因形成,但民居建筑的特点是一个客观的原因。(《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 作者 王稼句)”

  与此相对应的是,作为老一辈的传承人,房志达在口述史中又有着更微妙的观点,桃花坞的画看上去大红大绿,但其鲜明之处不只是在于艳丽,还有它的独特工艺程序和手法,“桃花坞木刻年画采用的是一版一色的纯色平涂套印法。颜色大都是红、黄、绿、蓝(用紫不用蓝,用蓝不用紫)和淡墨等纯色。……桃花坞木刻年画另外一个特点是做工很精细、精准。你看这头发,再密、再细也要印出来,很像是工笔画。由于在桃花坞年画制作工艺中,绘、刻、印三种工艺要分开进行,不仅刻版要精细,套印的时候也要精准。像《一团和气》上的头发丝,看起来好像是活的,不那么死梆梆。(《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房志达》)”

  桃花坞年画大多是套印,有的年画还需要人工着色、敷粉、扫金和扫银的工序。这样,一幅年画拿到手,才会既有刀味,又有木味,还有版味。这或许也是其更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所在。

  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有着独特的绘刻印口诀,如“画稿不论大小,线条不论粗细,勾勒必须清楚,线条根根到位。”又有“红绿黄三色宜重,紫色又宜于最重,桃红淡墨各宜轻,四重二轻把好关,色调调和又明快。”

  与此同时,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制作选材也有很大的讲究,如木材要选质地硬的,不易变形,并且纹理细滑,如枣木、梨木、樱木等。纸张要有韧性,光滑、白净,不能太脆太糙,便于棕擦在纸背上自由移动,并且对不同的品种使用不同的纸类,如宣纸、洋纸、“毛台”、“白管”等。还有颜料的调和,为了使颜色与纸张充分融合,而不是浮于表面,就要加入一种特别的胶,一般都是自己用驴皮自己熬制,非常难闻,后来又改用骨胶,因为显得颜料更透亮了。而颜料也是用植物和矿物质自调的,太新鲜的放置一段时间后就显得雅了,由此便于掌握色调的浓淡。

  而最重要的是从业人员,画稿者长期浸润在以精致、风雅和用笔讲究的吴门画派之风气下,不可能不受其影响,如重视主题、结构,讲究真景实感,造型准确,笔墨谨严,风格柔韵雅秀,其艺术行利兼备,雅俗共赏等。再加上刻工和印工的专业匠心的精确再现,使得那一幅幅寓意吉祥而画意丰富的作品,一代代传承下来。它们既是国人日常的民俗用品,又是可以走出国门代表着传统民间审美意趣的艺术品。它们的生命力还远不止于此,它们还有待更为深远的传承。

  1.《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桃花坞年画房志达》史静 蒲娇 编 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